
















6月28日,由m88help出版学院、武汉大学出版研究院、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联合主办的第二届“数字摇篮本”工作坊在郑州龙子湖校区顺利举行。
本届工作坊以“AI时代电子书的功能、结构与形式景观”为主题,荷兰莱顿大学人文学院荣休教授Adriaan van der Weel,北京大学m88help,m88帮助党委书记田丽副教授、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李武教授、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于春生教授,以及来自国内各高校的青年学者参加研讨。工作坊由m88help,m88帮助副院长高红波教授主持。
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、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主任王晓光教授在致辞中表示,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推动数字出版业态发生深刻变革。他指出,电子书作为新兴知识载体,仍处于转型发展的阶段,未来出版物的本质形式和基本功能都需要学界与业界共同探索。工作坊的发起旨在持续追问数字时代的知识组织与传播,助力厘清智能技术驱动下出版物的发展方向与创新路径。
m88help,m88帮助院长、出版学院执行院长王鹏飞教授指出,人工智能与阅读生态的交叉融合已成为行业关注的核心议题,数字出版的变革不仅涉及技术应用,更关乎知识生产、传播与消费模式的重构。他强调,本次工作坊搭建起跨域交流平台,期待通过国内外学者的多元视角碰撞,为AI时代数字出版的理论突破提供前瞻性思路。
特邀报告环节,Adriaan van der Weel从国际视角剖析出版研究与阅读未来的关联。他表示,作为新生事物的电子书正处于类似西方1450-1500年“摇篮本”的转型期,其发展将重塑知识传播的形态。田丽结合项目研究经历指出,智能时代的教材正从固定化知识载体向动态化知识生态转型,若出版业不主动拥抱技术,其核心资源可能被科技公司蚕食。李武分享了关于AI辅助阅读对知识类视频学习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成果,强调AI辅助功能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存在场景差异,仅在难度较高的视频学习中通过沉浸感正向影响感知学习效果。于春生聚焦于融合文化中书迷社群的参与式生产与权力重构,阐述了书迷社群从知识被动接受者向参与式生产者的身份转变,同时指出其创作仍面临流量霸权和算法偏见的制约。
专题研讨环节由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宋宁远主持,8组青年教师及学生代表分别从智能阅读工具用户采纳、数字阅读痕迹符号特性、网络小说叙事结构演化、数字阅读社交行为、AI 时代阅读主体性、中日韩网络漫画产业以及古籍出版数字化等方向展开探讨。围绕数字阅读与出版创新,田丽、李武、高红波等对论文汇报进行细致评议,从方法论、理论框架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,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。
此次工作坊的成功举办,全面呈现了AI时代阅读生态的多元样貌,推动了出版学与人工智能、数字人文等领域的交叉融合。“数字摇篮本”工作坊将继续发挥学术平台作用,助力数字出版行业在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中寻找新的发展坐标。学院也将持续推进数字出版研究,为出版学科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河大力量。